以诊改为抓手,化繁为简,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1-11浏览次数:0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称司函[2015]168号)文件精神,我校于2017年开始启动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将诊改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几年的诊改实践,诊改工作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提升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了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问题篇

在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水平面临诸多考验。

一方面,传统的学校的治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脚步。在传统的学校治理中,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制定、领导的决策主要依靠经验判断,缺乏客观数据作为支撑和依据。学校各项工作在执行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师、学生等管理部门多系统各自管理,缺乏合力。行政管理流程繁琐,影响了工作效率。基层师生埋头于各项数据统计的重复填写中,颇有怨言。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缺乏自身成长的明确目标,造成学习动力不足。教师长久从事教育教学,难免产生职业倦怠。如何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可控性不强,教学资源的配置缺乏合理性、有效性,教学效果的监测不够全面,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提升。

面对教学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痛点,诊改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抓手与利器,为我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篇

为了促进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高校治理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我校建立了以自我诊改为手段,以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学校治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诊改工作,设计为先。校领导组建团队,通过咨询学习、头脑风暴、统一认识,学校明确了同步推进“两个一”设计与建设:一个体系与一个平台,并要求体系可落地,平台能支撑;二者互相促进,开放设计,逐步推进,质量体系与服务融合,平台融入智慧校园大平台。

体系设计方面,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维度制定规划目标,细化标准,做到有逻辑起点、有可度量标准、有过程监控预警、有成果数据、能闭环运行、可智能化平台支撑,呈现出“8”字螺旋循环改进,体现了现代质量文化特征。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不断优化、评价体系的逐步认可,探索绩效考核、激励等制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经过示范校数字校园项目和全国职业院校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建设,2017年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统一数据中心,业务系统完善且已实现数据共享,系统均有很好的开放性、可靠性,已能支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设计运行。根据诊改体系设计,新建业务系统目的是为了服务师生,在服务中生成数据、生成质量,新建业务系统按照接口规范融入智慧校园;需要观测各类质控点数据通过数据中心查询,可溯源唯一数据源;支持在相关业务系统扩展增加数据标准。(如图1)

1 平台总架构图

  二、智能化服务简化“五横”运行,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层面

建设目标任务系统,设计任务分解一张表,制定目标任务操作简便。任务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种,“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宏观任务分解出来的为A类任务,由发规处管理;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分解出来的为B类任务,由办公室管理;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年度任务分解出来的为C类任务,由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管理;日常管理类的任务为D类任务,根据需要发布。校领导日常可发布增补B类任务,也可发布D类任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负责人日常可增补C类任务,也可发布D类任务。各质量主体通过目标任务的分解、执行、汇报,实现目标的过程性管控、预警、记录。(如图2


2 学校任务管理系统

专业、课程层面

在专业建设层面,建立“四个一”。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一个“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一个专业评价模型,包括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社会服务、交流合作和专业声誉五个维度;参考评价模型指标,建立一个专业建设标准,分为国家级专业、省级专业、校级专业、普通专业四级;设计专业目标一张表,老师制定目标操作简便,诊改周期结束系统自动生成专业诊改报告。各专业负责人对照标准确立专业建设任务,根据目标诊断分析实时看到成果和差距,对于未达成目标的进行自我分析诊断改进。(如图3

3 专业建设目标

在课程建设层面,建立“四个一”。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一个“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建立一个课程评价模型,包括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团队、课程影响力、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建立一个课程建设标准,分为国家级课程、省级课程、校级课程、普通课程四级;设计课程目标一张表,老师制定目标操作简便,诊改周期结束系统自动生成课程诊改报告。各课程负责人对照标准确立专业建设任务,根据目标诊断分析实时看到成果和差距,对于未达成目标的进行自我分析诊断改进。(如图4

4 课程建设目标


因为我校各业务系统已全部打通,专业、课程层面的数据源可最大限度的取自各业务系统同步的数据中心数据,包括人事、教务、科研、教研等系统数据,切实减少了人工填报。

教师层面

建立“三个一”。建立一个教师评价模型,包括师德师风、执教能力、教研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四个维度;建立一个教师发展标准,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设计教师目标一张表,教师制定目标操作简便。教师年度目标分为专职教师(如图5)和行政人员(如图6)两类,教师目标与教师分级基本绩效关联,实现不同级别教师年度绩效管理,诊改周期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教师诊改报告。

5 专任教师目标

6 行政人员目标

 

学生层面

建立“三个一”。建立一个学生评价模型,包括德、智、体、能四个维度;建立一系列学生发展标准,包括各类评奖评优项目;设计学生目标一张表。学生发展包括基础性目标(如图7)和个性化发展目标(如图8)两个层面。学生制定目标操作简便,诊改周期结束系统自动生成学生诊改报告。

7 学生发展基础性目标

8 学生发展个性化目标

三、平台支撑,实现治理手段的信息化

学校确立了基于大数据的数据中心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制定了学校数据标准体系和数据治理方案,确保各层面数据互通。通过将体系设计融入固化到平台,化繁为简,在为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中生成数据、生成质量,提升师生体验和获得感。(如图9

平台实现了四个“全”:全局人员,覆盖所有人员,达成注册、审核、变更、查询到统计的全面管理;全终端,业务支持PC端、我的大学APP、今日校园、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和钉钉等;全域业务,10+业务域,覆盖办公、教务、学工、科研等常见业务域,200+服务,并持续更新;全量数据,推倒校园“数据烟囱”,实现校园数据资产多通道集成、存储、治理、展示、消费,建立数据问题反馈机制,促进校园数据价值闭环。

平台实现了五个“通”:数据通,服务数据自动流入数据中心,业务系统数据统一管理、共享开放;业务通,跨部门业务流转,端到端全面打通;身份通,以自然人维度的多身份管理,人员岗位、岗位管理权限快速调整;消息通,全渠道业务消息触达;流程通,快速构建、一键发布、一办一评、持续改进。

9  学校数据平台

 

成效篇

一、形成学校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以诊改为抓手,将诊改的理念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树立了质量文化的意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实力不断增强、课程水平逐年提高,教师获得不断成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诊改让广大师生切实增加了获得感,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水平逐年提升。(如图10、图11、图12、图13


10  专业诊改成效图

11  课程诊改成效图

12  教师诊改成效图

 

13  学生诊改成效图

二、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促进区域诊改工作

诊改工作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治理方式的变革。通过诊改,全校师生人人成为学校治理的主人,螺旋和引擎的驱动,增加了学校治理的内生动力。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成为学校依法治校的保证。科学规划工作流程,完善工作过程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依托于信息化平台的财务报销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各项服务系统,提升了服务的效能和水平。通过诊改,我校初步实现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精细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服务的智能化,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安徽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支持我校诊改工作,多次在我校召开全省诊改工作推进会议。我们也与来访的省内外学校积极交流经验,共同探索解决诊改工作中各类问题,为推动安徽省诊改工作贡献力量。(信息来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宋平平 申睿)



XML 地图